Dec 30, 2006
一個好的服事
結婚新人固然忙碌,身為神家親人亦然。
從早上到晚上,我珍賞弟兄姊妹的服事:
喜樂
熱切
負責
清楚
無功勞
無怨言
最終,這個家相信以會成為服事人的好榜樣。
p.s. 朱弟兄今天的一席話是應該好好思考的。
從早上到晚上,我珍賞弟兄姊妹的服事:
喜樂
熱切
負責
清楚
無功勞
無怨言
最終,這個家相信以會成為服事人的好榜樣。
p.s. 朱弟兄今天的一席話是應該好好思考的。
Dec 24, 2006
天氣無常
沉沉的天,封住了熱情的陽光;
細細的雨,潤濕了整個城市,並限制了昂首闊步的爽快。
雖然我知道這就是台北城,但還是不能因習慣而成為喜歡。
不過,若我裏面的人也能天天如此,有秋雨之福蓋滿了這谷,這也是不錯吧!
細細的雨,潤濕了整個城市,並限制了昂首闊步的爽快。
雖然我知道這就是台北城,但還是不能因習慣而成為喜歡。
不過,若我裏面的人也能天天如此,有秋雨之福蓋滿了這谷,這也是不錯吧!
Dec 20, 2006
About Enron
以下文章轉載自 <商學網站> http://www.sunny.org.tw/fin/finreport/enron/enron-head.htm
一、前言
從古至今,當你掀開一頁頁的中外歷史,你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所有重大的醜文弊案,都必然要有一些要素:它必須欲蓋彌彰地涉及高層權力;必須有廣大受難人的淚水來試著洗滌烏雲密佈的真相;必須要有人像屈原般地出來檢舉,使它不斷呈現高潮,而愈大的醜聞愈需要有受害者,如此始能讓道德張力一直讓它由不透明轉為透明,當透明一次,醜聞就深了一層,這個醜聞就會持續到底。而顯而易見的是,這其中當然包含了許多謊言,許多欺騙,一場場的騙局被揭穿,再用更多的謊言去粉飾。
號稱美國史上最大破產案的安隆(Enron)案暴發以來,不論在經濟或是政治上的醜聞接踵而至,美國媒體甚至懷疑安隆案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水門案,美國的司法部也將其視為犯罪案件而加以調查;安隆案對於美國經濟面與政治面的影響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同時也十分關心在安隆宣布破產之後,它所暴露出一些存在以久的陋習;安隆公司的主管階層所做的種種不當且自大的決策,不但破壞了公司原本優良的企業體質,也使得大眾對於企業報告體系與管理階層的誠信和會計師的信賴一夕崩解;接下來,我們將試圖從各個角度來分析安隆案的影響與解決之道。
二、安隆公司的背景
安隆公司是以天然氣和電力起家的,後來又進一步地擴展到能源零售的行銷業務,是一個工商業且具現代化的能源管理服務的公司,並且也提供了高科技寬頻的相關產業。安隆成立於1985年,由休士頓天然氣公司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第Inter North合併成為全美國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它提供的服務相當廣泛,包括電力、風力、煤、原油、天然氣、金屬、化學肥料……等。
安隆公司主要提供三方面的不同服務:
(1) Enron Global Services:這是公司的資產基礎事業,在美國北部及全球都設有能源管線和配銷營運的服務。
(2) Enron Whole Sale Services:提供全球能源服務,包括商品行銷及運輸,風險管理和財務服務。
(3) Enron Energy Services:主要提供工商業客戶能源和設備整合管理的服務,是公司主要的零售事業。
由上可知安隆所提供的服務非常多元,一度被美國的<財富>雜誌列為第七大公司,它的事業遍及美、歐、亞、澳四大洲,安隆向來擅長建立新市場,決策人員靈活運用創新的財務結構和會計策略,於是初期的成就非常輝煌。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安隆公司的董事長雷依﹝kenneth Lay﹞,他曾在休士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1970年代初期的時候也親眼感受到轟動當時的水門案有關利益輸送和權力交換的戲碼。他將休士頓天然氣公司與內布拉斯加的Inter North合併,但他的野心非常大,不但想開採天然氣和石油,連有關能源方面的交易也想大小通吃。他在政治圈也相當活躍,政商關係良好,也曾幫助布希總統籌措競選經費,和布希家族有著非常良好的關係,也曾傳出是財務部長的最佳人選,在當時可說是大紅人。因此後來安隆發生財務危機時,還一度把布希家族牽扯進去阿。安隆自1997年以來就虛報盈餘有6億美元之多,還爆發出龐大的負載,簡直是震撼了整個金融市場,更使得許多投資人錯愕不已。
<Market Watch .com>也將雷伊列入2001年全美最差的企業負責人之一,其遭遇真使人不生唏噓。
三、安隆事件介紹
安隆公司是全美第七大產業,它是從事能源產業的公司,破產前為美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它的財務報表上情況非常良好,但是實際上卻是負債累累,因為它借用會計上的預付帳款的手法和技巧把公司的財務實際情形加以掩飾,終至也引爆了一場對財務會計可信度的質疑風暴,更有人將之比喻成資本市場的九一一事件。
安隆公司在2001年12月2日申請破產以來,政經界除了震驚之外,在媒體的窮追猛打之下,漸漸紕漏出:1、安隆本身違規經營2、營利報告作假3、政商勾結等不法情事,涉及到的範圍捨說是愈來愈大,甚至有人把矛頭直向白宮的人員和布希總統本人,影響所及可見一般。
令人好奇的是------一間規模龐大的公司為何會在一夕之間宣布破產?其原因眾說紛紜,有人提出是因為該公司所操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不當,因而誤判了利率走向,而造成嚴重的後果,歸納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三點:
(1)利用會計上的技巧而隱瞞了巨額的負債。有報導指出安隆的總負債高達到400億美元,但是我們在資產負債表當中只看到4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和90億美元公司債合計共130億美元的負債,將近270億美元的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之中根本看不到。除了這些之外還有高達170億美元的能源言生性商品和信用狀等複雜的負債,卻在資產負債表上一點都沒顯現出來,由此可知安隆的負債結構非常複雜,也因此喚起了大眾了解到企業透明化的重要性。此外安隆握有一些不確定的負債,這也是使得規模龐大的公司毀於一旦的重要因素。從1997年來利用作假帳的方式虛列盈餘近六億多美元,但是一直未被發現,也許有相關單位的加以掩飾吧,所以社會大眾一直認為安隆是一家優良和業績良好的公司,突然爆發出破產的消息,實在讓大家無法接受。
(2)上下階層互相利益輸送,董事會完全不具獨立性也佔著滿大的影響的,董事和管理的高階人員彼此互相地利益輸送,使得董事會的獨立性完全掃地。
(3)利用SPE美化報表:首先先介紹什麼是SPE,SPE的全名是Special Purpose Entity(特殊會計個體),SPE在組織上可能是一個公司、合夥或是信託,主要從事與特殊目的有關的活動或是一連串的交易,而SPE也可能發行不同的受益憑證來募集資金,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不論目的是否達成,即加以結束。合格的SPE要有何種限制呢?依照美國現行的會計原則規定,合格的SPE必須符合下列規定:(1)SPE與發起公司嚴格劃清界線。其中最主要的一項要求是發起公司將金融資產移轉售讓給SPE後,不得由其本身或其關係企業或代理人片面解散SPE。(2) SPE所能從事的活動受到重大限制,不能超越設立時所規定的範圍。(3)SPE僅能持有金融資產。(4)SPE對非現金的金融資產的出售或處分售有限制。安隆大約有3000多個子公司和關係企業,其中大約有數百個設在免稅的SPE。透過SPE可以高價移轉售讓資產給SPE,虛增公司利益。依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No.140第34及46段規定,SPE在特定條件下,一家企業只要有單一發起人出資及借款總額達公司資本3﹪以上,即不須在合併報表中揭露,而可單一計算,導致安隆將鉅額負債及虧損隱匿於內。
誰該為這件事情來負責呢?看來管理階層的前任財務長法斯托(Andrew Fastow)和負責的會計人員都逃不開關係吧!因為法斯托利用財務合夥的方式來進行交易上的欺騙,掩蓋財務損失的事實,滿天過海進行欺騙性財務交易,看似天衣無縫地欺騙了信貸評級的機構和大眾投資者,更誇張的是負責安隆財務審計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Arthur Andersen LLP﹞完全沒發現公司的嚴重漏洞,更加使人懷疑有互相勾結的嫌疑。
然而安隆公司會是特例嗎?我想那只是冰山一腳罷了!破產案造成投資人人心惶惶,企業透明化也漸漸受到重視,也由安隆破產事件中揭開了改革會計準則制度和重建監督機制。安隆事件的爆發雖然震驚了政經界和投資人,但若能記取教訓,使公司更加健全和有更完善的會計制度,也重拾投資人的信心,這未嘗不是一見好事呢!
四、從企業的角度看安隆
《走向衰敗的安隆》
經營的策略往往與公司的生死存亡環環相扣。安隆,從全球最大得能源交易商轉而破產,在其背後是有怎樣的強大力量,帶其走向高峰,又令其跌落谷底,甚至為美國債信評等機構將其債信評為垃圾?
安隆公司的經營團隊為追求營收的快速成長,從事多項投資。然而投資不全然順利,安隆公司為規避投資所致的損失,透過SPE籌集資金。按照美國會計原則的規定,此一融資方式不需編列報表,因此安隆公司以投資合夥公司(Investment in partnership)的名義,大筆舉債融資所募的資金,無須列入其資產負債表,會計上稱「資產負債表外交易」。如此不夠透明的財務報表誤導了證券分析師的預期,使安隆股價不斷攀升,也使得重視短期獲利和追求營收成長的投資人,視安隆的股票為珍寶。
同時,公司的董事會對於這樣的經營決策,卻未善盡其監督經營團隊的職責, 以保護投資人的權益,甚至將合夥投資公司視為公司快速成長的一部分,如此不完善的經營與管理,無疑的將安隆帶向永不見底的深淵。一旦證管會介入調查,所有虛增的權益和盈餘以及漏列的負債,即無所遁形,一夕間瓦解投資人的信心。
儘管透過擅長的金融交易與所謂創意會計,得以一時維持高股價,究其最根本的問題—未能充分揭露資訊,投資人不易看見公司的遠景,一旦負面的訊息被公佈投資人的信心便為之動搖,繼而拋售股票,自以為聰明的經營團隊,如今聰明反被聰明誤,高達九十美元的股價一路滑落低於一美元,與最初的目的恰如其反。
《解決之道》
面對,而不是逃避,才能將問題解決。美國國際財務主持人協會總裁兼執行長李威史東,發表對安隆事件的看法時說,「經營團隊沒有勇氣做對的事。」由於營運與財務目標,緊扣著經營團隊的績效的好壞與薪資多寡,在發現投資經營的策略失敗時,經營團隊未能接受錯誤的事實,反而為達成董事會下達的任務,冒險採行創意會計,使結果更適得其反。若公司避免此一方式的獎勵方式,經營團隊的自律則更得以發揮,財報的才能更完整的呈現,而非是為逃避問題所虛飾出的結果,完整的財報讓經營團隊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也讓投資人對公司真正了解。投資人固然汲汲於高獲利,然而提供遠景的公司企業,才能真正捉住投資人的心,投資人才願意投資。充分資訊的報導,容易使投資人清楚管理階層的投資計畫與對風險的控管,對於公司資金的取得亦較為容易。
在安隆公司申請破產前,管理階層甚至放出不實消息誤導員工,從事巨額內線交易,釋出巨額股權,這和公司治理被視為是企業控管風管一部分的概念背道而馳,董事會和管理階層間利益輸送,更打擊了董事會的獨立性。強化公司治理,董事會應保持其獨立性,對公司所從事的金融交易以及財報的方式加以注意,發揮監督團隊監察的職責,監督經營團隊的所有投資經營策略和資訊揭露的透明與否,投資人的權益才有保障。
五、從會計業的角度看安隆
《心理》
美國五大會計公司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以誠信起家,為會計業的楷模,旗下會計師萬中選一專業程度自然受到肯定,但為何會不愛惜自己願意挺身走險,對於安隆公司的不實隱藏大筆負債財報資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兩難之處首當利益的糾葛,去年從安隆的收入計五千兩百萬,當中有兩千五百萬是簽證費,兩千七百萬是顧問收入,顧問費反比會計服務費用還高,這就是利益衝突的所在,即監督者身兼營運管理者,當安隆因大環境經濟不景氣及轉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失利產生負債,會計師則會偏頗的忽視逾期不良應收帳款出售給SPE,使虧損與債務能排除在公司資產負債表外的財報分析,隱藏巨額的損失,設立目的在於對投資者隱瞞攸關的財務資訊,造成營利飛漲的假象;還有,安隆為安達信第二大客戶,會計師的薪水為績效的正反映,業積壓力使得安達信為了留住金主,身為企業帳目監督者的會計人員心中的那把尺動搖了,反而去討好滿足安龍的慾望;此外,過從甚密的關係也為雙方建立起良好的情誼,當安龍公司隱藏資產負債表外的損失,使得分析師、投資人一致看好,此時會計師是否有職業的道德勇氣去揭露弊端,也是令人質疑的地方。
《衝擊》
最首要的衝擊就是安達信公司的存亡問題,安達信公司得知即將因安隆案而遭查後,大量銷毀有關安隆的文件而被控告妨礙司法,如今這項刑事訴訟罪名確立,安達信得知判決後已向聯邦證管會表示自西元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起停止接受公司客戶的服務,這項判決,使安達信不能再替上市公司提供會計服務,面臨了無法執業的窘境,其位於亞洲和歐洲的營運據點為各自分開的法律獨立個體,則可能遭到個別的被拍賣併購的處境,儘管龐大的優良客戶群及公司內部優秀的會計人才是其它會計公司覬覦合併的利益,但其後續的法律問題仍使潛在併購者卻步,能不能合併成功還是個未知數;第二為會計師獨立性受到質疑,安隆事件影響的是投資人、分析師、民間對整體會計業,及公司財報的不信任,在利益糾葛之下,會計師很難維持其公正、獨立、專業的形象,導致投資人寧願把錢放在債券市場,股市與投資的一蹶不振。
《因應》
安隆事件所帶來會計上的影響為對會計業的省思,必須正視會計業的弊端,加速改革的進行,辦法有
1. 未來查帳過程趨嚴,並且設金融檢查委員會(註)以減少投資人的疑慮,但是此兩項作法和未來剩下的四大會計公司所形成的寡占市場將使查帳費用提高;
2. 揭露會計師的收費費用:可做為獨立性是否受影響的參考及減低惡性的削價競爭,也可因此產生道德的束縛力量;
3. 正視簽證及管理顧問服務的衝突性,顧問服務將從會計公司個別獨立出來, 以免營運和監督互相抵觸;
4. 適當有效揭露資訊:對於財務報告在有效及時的時間內展示出,並考慮風險的因素在內,建立資訊透明化,以澄清投資大眾的疑慮;
5. 定期強制更換會計師制度的建立:過去若要五年更換會計師一次的話,皆會受到專業及工作熟悉度上的質疑,違反自由競爭市場,但事實證明,若能定期更換會計師,來進行同業評鑑,會計的獨立性問題就能減到最低;
6. 整頓重大會計原則的缺失:近年經濟活動的快速變遷,使得過去的會計原則變得不合時宜,因此會計原則的制定和修正就顯得刻不容緩,以此來減低原則上的缺失和會計人員舞弊的空間。
高階管理者為了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導致兩家龐大公司的敗亡,其結果不勝欷噓,但這事也確實一幕幕的上演在真實的社會中,人性的貪念和高階管理者所背負的包袱正是促使管理者挺而走險的因子,當利潤與道德產生衝突時就是考驗管理者睿智的時候。
看看近年的臺灣,企業主掏空公司資產的案子屢見不鮮,終究受害最深的是投資大眾和員工,因此加強監督的工作是目前應盡速加強的部分,畢竟現在的臺灣是禁不起再一次的金融風暴了。
註:金融檢查委員會:為規劃及整合整體金融檢查工作,提高整體金融檢查績效,特設置金融檢查委員會。
六、從政府的角度看安隆
在史上最大的破產案-安隆案爆發以來,各種檢討與批評的聲浪泉湧而來,不曾停歇。綜觀安隆案之前因後果,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實在難辭其咎。在許多不良制度的背後,安隆案雖然號稱史上最大破產案,但應該還是冰山一角吧!我們認為,造成安隆破產的不良制度,可包涵下列兩項:
(1)證券主管部門督導及監理不周:既安隆案之後,企業財務弊案頻傳,引發美國證管會雷厲風行的查帳行動。讓我們試著回想,在五年前,對大公司的查帳非常少見,而現在卻很尋常,甚至大公司成為眾矢之的,這是為什麼?因為發現大公司和小公司沒啥兩樣,都會在財報上動手腳。且大公司在財報上動手腳反倒是比比皆是,更甚高明。讓我們從這個點來思考,證管會存有個盲點,對任何大小企業的查帳,都有不該大小眼的心態。因為證管會扮演著不可思議的重要角色監督市場,倘若能消除這盲點,必定能讓幾百萬人安心地實現美國夢。
坦然而言,將所有責任推給證券部門並不公平, 因為該部門人力、物力及相關預算有限,但是這些單位畢竟使用了納稅人的血汗錢,且投資人十分信任他們的監理責任,在此前提下,證券主管部門卻沒有做好監督公司財務的責任,實在是一大弊端。
(2)美國法律對於會計師的規定最為寬鬆:舉例說明,美國法律對於無照職業等危害當事人或社會大眾權益行為的律師、醫師等,相關法律處以一年左右徒刑,唯獨對會計師付諸闕如,但是會計師往往成為有心企業操弄財務報表的幫兇,使投資人難以從報表得知企業真實資訊。
種種制度的缺失與執行不力的機關,因為安隆案的爆發,輕易的造成投資大眾的巨額損失,上千名員工失業,部分高級主管為了認購公司股票而傾家蕩產,整個社會為安隆案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更是難以數計,因此,美國政府終於痛下決心,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計劃。
美國參眾兩院在2002年7月26日通過企業改革法案,是自1930年代美國設立證券管理委員會以來最重大的財經改革措施。此法案主要目的在防治企業對於投資人在帳目與管理上的欺騙行為:證管會有權要求國內各大企業執行長為上年度重新調整後的財務報表提供個人背書保證,如被證管會發現有欺騙投資人的疑慮,證管會可以其個人背書保證為依據,對執行長採取法律行動,並大幅提高企業觸法的罰金,加重觸法企業主管的刑責,使權益遭損的團體更易獲取賠償。白宮同時規定,企業必須每季以「簡易的英文」發布公司訊息,便於使投資人判斷該家公司的財務表現及風險。法案也改革會計法,主張設立監督與規範會計業的獨立機構,讓企業難以隱藏必要相關之資訊。並立法要求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再承包企業的管理顧問服務,避免會計師與企業間的關係過於密切,發生利益衝突的問題,失去其獨立性。
七、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安隆
《心理》
隨著安隆破產事件的發生,企業做假帳風暴一發不可收拾,使掉入股市投機陷阱的投資人因股價崩盤而損失慘重。但是,在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的時代,股票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投資工具,此優勢更使得投資人趨之若鶩,畢竟,能以小錢致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由於美國過去數十年來經濟持續成長,使投資人特別青睞前景被看好的公司,進而被成長股的魔力所吸引,造成該公司股價被高估的情況,加上公司經理人有誘因〈以股價為基準的薪資方案〉在財務數字上動手腳,以追求短期股價表現,如此一來,卻對股東及公司長期經營目標造成傷害,投資人不得不小心提防。有鑑於此,投資人應秉持著關心企業未來獲利的信念進行股票投資,而非純粹以股價變動作為買賣標準,因為,股票投資的獲利並非來自低買高賣的價差,投資人應該修改這種追高殺低的錯誤投資觀念,並掌握住投資成功的秘訣。股神巴菲特就曾指出,「短期股市的預測就像是毒藥,應該要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因此,有長期的投資觀念才是正確的。
《衝擊》
安隆公司匯集能源、金融、資訊科技等領域的能力,於1999年設立名為Enrononline的網站,以避險的金融商品在線上進行天然氣、石油、金屬等大宗物資的交易,這種未受法令規範的信用事業,一旦遭遇資金困窘,無法補足其債務缺口的情形時,危機便應運而生,而安隆公司聲請破產保護以尋求重生機會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此事件使社會大眾對美國企業的信心降到1900年代初期以來的谷底,使投資人信心受挫,造成骨牌效應,引發「信心危機」的問題,令投資人心驚膽顫地害怕自己投資了地雷股而不自知。何況,股市素有國家經濟櫥窗之稱,更為國家經濟的先行指標,投資人的信心更是整個經濟成功的關鍵,所以,一旦投資人對市場的信心嚴重不足,對總體經濟環境的破壞力是不容小覷的。一般認為,未來將還有許多大型上市公司的弊端會陸續被揭露,因此,在投資人的信心尚未恢復之前,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
《因應》
在唯利是圖的商場上,股市泡沫化及假帳情形是一種週期性的現象。況且,目前的投資環境是市場風險〈亦即系統風險〉逐漸降低,但企業的個別風險〈非系統風險〉仍然不低的情況,投資人要避免踩到財報不實的地雷股,便要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在投資前對公司價值及財務狀況做評估,並以公司營運情況及未來發展潛力決定是否投資。以安隆事件為借鏡,投資人更要避免投資過於複雜的企業、注意經營管理階級的持股情形、評等機關的資訊僅供參考、留意股價是否持續走高等,因為,安隆五鬼搬運的手法不僅欺騙了投資大眾,更使華爾街的股市專家們栽了個大跟斗,這個連專家都拿它沒輒的企業,投資人還是少碰為妙。其次,投資人也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犯了投資大忌—道聽塗說,茫然聽信別人的建言,賠上自己的血汗錢,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在投資前謹慎思考,蒐集完整的資料,分析標的,做自己的分析師,不讓自己投資的股票成為下一個「安隆股」,是投資人要學習的目標。
八、結論
安隆案及安達信會計公司暨顧問公司的醜聞,目前以進入司法調查的階段,它對美國有多大的衝擊?對企業文化與會計制度有帶來多大的反省,現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在自我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希望都可以再不久的將來獲得另人滿意的解決之道。
企業業經營的良窳攸關經濟發展甚鉅,有健康正常的企業經營理念,才可能創造出企業的永續經營,企業能永續經營才可能有好的經濟發展,這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從以前的經濟奇績到現在的不景氣,絕對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許多企業對於經營不當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只是一再地欺騙,一再地粉飾太平,缺乏誠信,導致投資大眾失去信心,對於企業不再相信; 當企業界成天抱怨經濟不景氣或政府政策不當的同時,是否也該好好的自我檢討一番,自己本身有重視企業的誠信嗎?唯有企業重視企業的誠信,才能挽回投資大眾對於企業的信心,這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阿!
九、參考資料
1
會計研究月刊195期 196期 197期 198期
2
實用月刊 美國恩龍公司破產事件之省思 2002.6月期
3
工商時報 論壇 91/07/18
4
工商時報 企業衰敗 肇因十大弊病 91/05/14
5
經濟日報 美企業改革法案 參眾兩院通過 2002/07/27
6
經濟日報 傳統財報有盲點 企業價值報告可補強 2002/04/21
7
大紀元 美歷史最大公司倒閉案:能源巨子傳將申請破產 2001/11/30
8
中時新聞網
一、前言
從古至今,當你掀開一頁頁的中外歷史,你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所有重大的醜文弊案,都必然要有一些要素:它必須欲蓋彌彰地涉及高層權力;必須有廣大受難人的淚水來試著洗滌烏雲密佈的真相;必須要有人像屈原般地出來檢舉,使它不斷呈現高潮,而愈大的醜聞愈需要有受害者,如此始能讓道德張力一直讓它由不透明轉為透明,當透明一次,醜聞就深了一層,這個醜聞就會持續到底。而顯而易見的是,這其中當然包含了許多謊言,許多欺騙,一場場的騙局被揭穿,再用更多的謊言去粉飾。
號稱美國史上最大破產案的安隆(Enron)案暴發以來,不論在經濟或是政治上的醜聞接踵而至,美國媒體甚至懷疑安隆案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水門案,美國的司法部也將其視為犯罪案件而加以調查;安隆案對於美國經濟面與政治面的影響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同時也十分關心在安隆宣布破產之後,它所暴露出一些存在以久的陋習;安隆公司的主管階層所做的種種不當且自大的決策,不但破壞了公司原本優良的企業體質,也使得大眾對於企業報告體系與管理階層的誠信和會計師的信賴一夕崩解;接下來,我們將試圖從各個角度來分析安隆案的影響與解決之道。
二、安隆公司的背景
安隆公司是以天然氣和電力起家的,後來又進一步地擴展到能源零售的行銷業務,是一個工商業且具現代化的能源管理服務的公司,並且也提供了高科技寬頻的相關產業。安隆成立於1985年,由休士頓天然氣公司和內布拉斯加州的第Inter North合併成為全美國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它提供的服務相當廣泛,包括電力、風力、煤、原油、天然氣、金屬、化學肥料……等。
安隆公司主要提供三方面的不同服務:
(1) Enron Global Services:這是公司的資產基礎事業,在美國北部及全球都設有能源管線和配銷營運的服務。
(2) Enron Whole Sale Services:提供全球能源服務,包括商品行銷及運輸,風險管理和財務服務。
(3) Enron Energy Services:主要提供工商業客戶能源和設備整合管理的服務,是公司主要的零售事業。
由上可知安隆所提供的服務非常多元,一度被美國的<財富>雜誌列為第七大公司,它的事業遍及美、歐、亞、澳四大洲,安隆向來擅長建立新市場,決策人員靈活運用創新的財務結構和會計策略,於是初期的成就非常輝煌。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安隆公司的董事長雷依﹝kenneth Lay﹞,他曾在休士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1970年代初期的時候也親眼感受到轟動當時的水門案有關利益輸送和權力交換的戲碼。他將休士頓天然氣公司與內布拉斯加的Inter North合併,但他的野心非常大,不但想開採天然氣和石油,連有關能源方面的交易也想大小通吃。他在政治圈也相當活躍,政商關係良好,也曾幫助布希總統籌措競選經費,和布希家族有著非常良好的關係,也曾傳出是財務部長的最佳人選,在當時可說是大紅人。因此後來安隆發生財務危機時,還一度把布希家族牽扯進去阿。安隆自1997年以來就虛報盈餘有6億美元之多,還爆發出龐大的負載,簡直是震撼了整個金融市場,更使得許多投資人錯愕不已。
<Market Watch .com>也將雷伊列入2001年全美最差的企業負責人之一,其遭遇真使人不生唏噓。
三、安隆事件介紹
安隆公司是全美第七大產業,它是從事能源產業的公司,破產前為美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它的財務報表上情況非常良好,但是實際上卻是負債累累,因為它借用會計上的預付帳款的手法和技巧把公司的財務實際情形加以掩飾,終至也引爆了一場對財務會計可信度的質疑風暴,更有人將之比喻成資本市場的九一一事件。
安隆公司在2001年12月2日申請破產以來,政經界除了震驚之外,在媒體的窮追猛打之下,漸漸紕漏出:1、安隆本身違規經營2、營利報告作假3、政商勾結等不法情事,涉及到的範圍捨說是愈來愈大,甚至有人把矛頭直向白宮的人員和布希總統本人,影響所及可見一般。
令人好奇的是------一間規模龐大的公司為何會在一夕之間宣布破產?其原因眾說紛紜,有人提出是因為該公司所操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不當,因而誤判了利率走向,而造成嚴重的後果,歸納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三點:
(1)利用會計上的技巧而隱瞞了巨額的負債。有報導指出安隆的總負債高達到400億美元,但是我們在資產負債表當中只看到4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和90億美元公司債合計共130億美元的負債,將近270億美元的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之中根本看不到。除了這些之外還有高達170億美元的能源言生性商品和信用狀等複雜的負債,卻在資產負債表上一點都沒顯現出來,由此可知安隆的負債結構非常複雜,也因此喚起了大眾了解到企業透明化的重要性。此外安隆握有一些不確定的負債,這也是使得規模龐大的公司毀於一旦的重要因素。從1997年來利用作假帳的方式虛列盈餘近六億多美元,但是一直未被發現,也許有相關單位的加以掩飾吧,所以社會大眾一直認為安隆是一家優良和業績良好的公司,突然爆發出破產的消息,實在讓大家無法接受。
(2)上下階層互相利益輸送,董事會完全不具獨立性也佔著滿大的影響的,董事和管理的高階人員彼此互相地利益輸送,使得董事會的獨立性完全掃地。
(3)利用SPE美化報表:首先先介紹什麼是SPE,SPE的全名是Special Purpose Entity(特殊會計個體),SPE在組織上可能是一個公司、合夥或是信託,主要從事與特殊目的有關的活動或是一連串的交易,而SPE也可能發行不同的受益憑證來募集資金,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不論目的是否達成,即加以結束。合格的SPE要有何種限制呢?依照美國現行的會計原則規定,合格的SPE必須符合下列規定:(1)SPE與發起公司嚴格劃清界線。其中最主要的一項要求是發起公司將金融資產移轉售讓給SPE後,不得由其本身或其關係企業或代理人片面解散SPE。(2) SPE所能從事的活動受到重大限制,不能超越設立時所規定的範圍。(3)SPE僅能持有金融資產。(4)SPE對非現金的金融資產的出售或處分售有限制。安隆大約有3000多個子公司和關係企業,其中大約有數百個設在免稅的SPE。透過SPE可以高價移轉售讓資產給SPE,虛增公司利益。依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No.140第34及46段規定,SPE在特定條件下,一家企業只要有單一發起人出資及借款總額達公司資本3﹪以上,即不須在合併報表中揭露,而可單一計算,導致安隆將鉅額負債及虧損隱匿於內。
誰該為這件事情來負責呢?看來管理階層的前任財務長法斯托(Andrew Fastow)和負責的會計人員都逃不開關係吧!因為法斯托利用財務合夥的方式來進行交易上的欺騙,掩蓋財務損失的事實,滿天過海進行欺騙性財務交易,看似天衣無縫地欺騙了信貸評級的機構和大眾投資者,更誇張的是負責安隆財務審計的安達信會計事務所﹝Arthur Andersen LLP﹞完全沒發現公司的嚴重漏洞,更加使人懷疑有互相勾結的嫌疑。
然而安隆公司會是特例嗎?我想那只是冰山一腳罷了!破產案造成投資人人心惶惶,企業透明化也漸漸受到重視,也由安隆破產事件中揭開了改革會計準則制度和重建監督機制。安隆事件的爆發雖然震驚了政經界和投資人,但若能記取教訓,使公司更加健全和有更完善的會計制度,也重拾投資人的信心,這未嘗不是一見好事呢!
四、從企業的角度看安隆
《走向衰敗的安隆》
經營的策略往往與公司的生死存亡環環相扣。安隆,從全球最大得能源交易商轉而破產,在其背後是有怎樣的強大力量,帶其走向高峰,又令其跌落谷底,甚至為美國債信評等機構將其債信評為垃圾?
安隆公司的經營團隊為追求營收的快速成長,從事多項投資。然而投資不全然順利,安隆公司為規避投資所致的損失,透過SPE籌集資金。按照美國會計原則的規定,此一融資方式不需編列報表,因此安隆公司以投資合夥公司(Investment in partnership)的名義,大筆舉債融資所募的資金,無須列入其資產負債表,會計上稱「資產負債表外交易」。如此不夠透明的財務報表誤導了證券分析師的預期,使安隆股價不斷攀升,也使得重視短期獲利和追求營收成長的投資人,視安隆的股票為珍寶。
同時,公司的董事會對於這樣的經營決策,卻未善盡其監督經營團隊的職責, 以保護投資人的權益,甚至將合夥投資公司視為公司快速成長的一部分,如此不完善的經營與管理,無疑的將安隆帶向永不見底的深淵。一旦證管會介入調查,所有虛增的權益和盈餘以及漏列的負債,即無所遁形,一夕間瓦解投資人的信心。
儘管透過擅長的金融交易與所謂創意會計,得以一時維持高股價,究其最根本的問題—未能充分揭露資訊,投資人不易看見公司的遠景,一旦負面的訊息被公佈投資人的信心便為之動搖,繼而拋售股票,自以為聰明的經營團隊,如今聰明反被聰明誤,高達九十美元的股價一路滑落低於一美元,與最初的目的恰如其反。
《解決之道》
面對,而不是逃避,才能將問題解決。美國國際財務主持人協會總裁兼執行長李威史東,發表對安隆事件的看法時說,「經營團隊沒有勇氣做對的事。」由於營運與財務目標,緊扣著經營團隊的績效的好壞與薪資多寡,在發現投資經營的策略失敗時,經營團隊未能接受錯誤的事實,反而為達成董事會下達的任務,冒險採行創意會計,使結果更適得其反。若公司避免此一方式的獎勵方式,經營團隊的自律則更得以發揮,財報的才能更完整的呈現,而非是為逃避問題所虛飾出的結果,完整的財報讓經營團隊正視問題並尋求解決,也讓投資人對公司真正了解。投資人固然汲汲於高獲利,然而提供遠景的公司企業,才能真正捉住投資人的心,投資人才願意投資。充分資訊的報導,容易使投資人清楚管理階層的投資計畫與對風險的控管,對於公司資金的取得亦較為容易。
在安隆公司申請破產前,管理階層甚至放出不實消息誤導員工,從事巨額內線交易,釋出巨額股權,這和公司治理被視為是企業控管風管一部分的概念背道而馳,董事會和管理階層間利益輸送,更打擊了董事會的獨立性。強化公司治理,董事會應保持其獨立性,對公司所從事的金融交易以及財報的方式加以注意,發揮監督團隊監察的職責,監督經營團隊的所有投資經營策略和資訊揭露的透明與否,投資人的權益才有保障。
五、從會計業的角度看安隆
《心理》
美國五大會計公司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以誠信起家,為會計業的楷模,旗下會計師萬中選一專業程度自然受到肯定,但為何會不愛惜自己願意挺身走險,對於安隆公司的不實隱藏大筆負債財報資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兩難之處首當利益的糾葛,去年從安隆的收入計五千兩百萬,當中有兩千五百萬是簽證費,兩千七百萬是顧問收入,顧問費反比會計服務費用還高,這就是利益衝突的所在,即監督者身兼營運管理者,當安隆因大環境經濟不景氣及轉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失利產生負債,會計師則會偏頗的忽視逾期不良應收帳款出售給SPE,使虧損與債務能排除在公司資產負債表外的財報分析,隱藏巨額的損失,設立目的在於對投資者隱瞞攸關的財務資訊,造成營利飛漲的假象;還有,安隆為安達信第二大客戶,會計師的薪水為績效的正反映,業積壓力使得安達信為了留住金主,身為企業帳目監督者的會計人員心中的那把尺動搖了,反而去討好滿足安龍的慾望;此外,過從甚密的關係也為雙方建立起良好的情誼,當安龍公司隱藏資產負債表外的損失,使得分析師、投資人一致看好,此時會計師是否有職業的道德勇氣去揭露弊端,也是令人質疑的地方。
《衝擊》
最首要的衝擊就是安達信公司的存亡問題,安達信公司得知即將因安隆案而遭查後,大量銷毀有關安隆的文件而被控告妨礙司法,如今這項刑事訴訟罪名確立,安達信得知判決後已向聯邦證管會表示自西元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起停止接受公司客戶的服務,這項判決,使安達信不能再替上市公司提供會計服務,面臨了無法執業的窘境,其位於亞洲和歐洲的營運據點為各自分開的法律獨立個體,則可能遭到個別的被拍賣併購的處境,儘管龐大的優良客戶群及公司內部優秀的會計人才是其它會計公司覬覦合併的利益,但其後續的法律問題仍使潛在併購者卻步,能不能合併成功還是個未知數;第二為會計師獨立性受到質疑,安隆事件影響的是投資人、分析師、民間對整體會計業,及公司財報的不信任,在利益糾葛之下,會計師很難維持其公正、獨立、專業的形象,導致投資人寧願把錢放在債券市場,股市與投資的一蹶不振。
《因應》
安隆事件所帶來會計上的影響為對會計業的省思,必須正視會計業的弊端,加速改革的進行,辦法有
1. 未來查帳過程趨嚴,並且設金融檢查委員會(註)以減少投資人的疑慮,但是此兩項作法和未來剩下的四大會計公司所形成的寡占市場將使查帳費用提高;
2. 揭露會計師的收費費用:可做為獨立性是否受影響的參考及減低惡性的削價競爭,也可因此產生道德的束縛力量;
3. 正視簽證及管理顧問服務的衝突性,顧問服務將從會計公司個別獨立出來, 以免營運和監督互相抵觸;
4. 適當有效揭露資訊:對於財務報告在有效及時的時間內展示出,並考慮風險的因素在內,建立資訊透明化,以澄清投資大眾的疑慮;
5. 定期強制更換會計師制度的建立:過去若要五年更換會計師一次的話,皆會受到專業及工作熟悉度上的質疑,違反自由競爭市場,但事實證明,若能定期更換會計師,來進行同業評鑑,會計的獨立性問題就能減到最低;
6. 整頓重大會計原則的缺失:近年經濟活動的快速變遷,使得過去的會計原則變得不合時宜,因此會計原則的制定和修正就顯得刻不容緩,以此來減低原則上的缺失和會計人員舞弊的空間。
高階管理者為了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導致兩家龐大公司的敗亡,其結果不勝欷噓,但這事也確實一幕幕的上演在真實的社會中,人性的貪念和高階管理者所背負的包袱正是促使管理者挺而走險的因子,當利潤與道德產生衝突時就是考驗管理者睿智的時候。
看看近年的臺灣,企業主掏空公司資產的案子屢見不鮮,終究受害最深的是投資大眾和員工,因此加強監督的工作是目前應盡速加強的部分,畢竟現在的臺灣是禁不起再一次的金融風暴了。
註:金融檢查委員會:為規劃及整合整體金融檢查工作,提高整體金融檢查績效,特設置金融檢查委員會。
六、從政府的角度看安隆
在史上最大的破產案-安隆案爆發以來,各種檢討與批評的聲浪泉湧而來,不曾停歇。綜觀安隆案之前因後果,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實在難辭其咎。在許多不良制度的背後,安隆案雖然號稱史上最大破產案,但應該還是冰山一角吧!我們認為,造成安隆破產的不良制度,可包涵下列兩項:
(1)證券主管部門督導及監理不周:既安隆案之後,企業財務弊案頻傳,引發美國證管會雷厲風行的查帳行動。讓我們試著回想,在五年前,對大公司的查帳非常少見,而現在卻很尋常,甚至大公司成為眾矢之的,這是為什麼?因為發現大公司和小公司沒啥兩樣,都會在財報上動手腳。且大公司在財報上動手腳反倒是比比皆是,更甚高明。讓我們從這個點來思考,證管會存有個盲點,對任何大小企業的查帳,都有不該大小眼的心態。因為證管會扮演著不可思議的重要角色監督市場,倘若能消除這盲點,必定能讓幾百萬人安心地實現美國夢。
坦然而言,將所有責任推給證券部門並不公平, 因為該部門人力、物力及相關預算有限,但是這些單位畢竟使用了納稅人的血汗錢,且投資人十分信任他們的監理責任,在此前提下,證券主管部門卻沒有做好監督公司財務的責任,實在是一大弊端。
(2)美國法律對於會計師的規定最為寬鬆:舉例說明,美國法律對於無照職業等危害當事人或社會大眾權益行為的律師、醫師等,相關法律處以一年左右徒刑,唯獨對會計師付諸闕如,但是會計師往往成為有心企業操弄財務報表的幫兇,使投資人難以從報表得知企業真實資訊。
種種制度的缺失與執行不力的機關,因為安隆案的爆發,輕易的造成投資大眾的巨額損失,上千名員工失業,部分高級主管為了認購公司股票而傾家蕩產,整個社會為安隆案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更是難以數計,因此,美國政府終於痛下決心,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計劃。
美國參眾兩院在2002年7月26日通過企業改革法案,是自1930年代美國設立證券管理委員會以來最重大的財經改革措施。此法案主要目的在防治企業對於投資人在帳目與管理上的欺騙行為:證管會有權要求國內各大企業執行長為上年度重新調整後的財務報表提供個人背書保證,如被證管會發現有欺騙投資人的疑慮,證管會可以其個人背書保證為依據,對執行長採取法律行動,並大幅提高企業觸法的罰金,加重觸法企業主管的刑責,使權益遭損的團體更易獲取賠償。白宮同時規定,企業必須每季以「簡易的英文」發布公司訊息,便於使投資人判斷該家公司的財務表現及風險。法案也改革會計法,主張設立監督與規範會計業的獨立機構,讓企業難以隱藏必要相關之資訊。並立法要求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再承包企業的管理顧問服務,避免會計師與企業間的關係過於密切,發生利益衝突的問題,失去其獨立性。
七、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安隆
《心理》
隨著安隆破產事件的發生,企業做假帳風暴一發不可收拾,使掉入股市投機陷阱的投資人因股價崩盤而損失慘重。但是,在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的時代,股票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投資工具,此優勢更使得投資人趨之若鶩,畢竟,能以小錢致富是每個人的夢想。由於美國過去數十年來經濟持續成長,使投資人特別青睞前景被看好的公司,進而被成長股的魔力所吸引,造成該公司股價被高估的情況,加上公司經理人有誘因〈以股價為基準的薪資方案〉在財務數字上動手腳,以追求短期股價表現,如此一來,卻對股東及公司長期經營目標造成傷害,投資人不得不小心提防。有鑑於此,投資人應秉持著關心企業未來獲利的信念進行股票投資,而非純粹以股價變動作為買賣標準,因為,股票投資的獲利並非來自低買高賣的價差,投資人應該修改這種追高殺低的錯誤投資觀念,並掌握住投資成功的秘訣。股神巴菲特就曾指出,「短期股市的預測就像是毒藥,應該要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因此,有長期的投資觀念才是正確的。
《衝擊》
安隆公司匯集能源、金融、資訊科技等領域的能力,於1999年設立名為Enrononline的網站,以避險的金融商品在線上進行天然氣、石油、金屬等大宗物資的交易,這種未受法令規範的信用事業,一旦遭遇資金困窘,無法補足其債務缺口的情形時,危機便應運而生,而安隆公司聲請破產保護以尋求重生機會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此事件使社會大眾對美國企業的信心降到1900年代初期以來的谷底,使投資人信心受挫,造成骨牌效應,引發「信心危機」的問題,令投資人心驚膽顫地害怕自己投資了地雷股而不自知。何況,股市素有國家經濟櫥窗之稱,更為國家經濟的先行指標,投資人的信心更是整個經濟成功的關鍵,所以,一旦投資人對市場的信心嚴重不足,對總體經濟環境的破壞力是不容小覷的。一般認為,未來將還有許多大型上市公司的弊端會陸續被揭露,因此,在投資人的信心尚未恢復之前,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投資策略。
《因應》
在唯利是圖的商場上,股市泡沫化及假帳情形是一種週期性的現象。況且,目前的投資環境是市場風險〈亦即系統風險〉逐漸降低,但企業的個別風險〈非系統風險〉仍然不低的情況,投資人要避免踩到財報不實的地雷股,便要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在投資前對公司價值及財務狀況做評估,並以公司營運情況及未來發展潛力決定是否投資。以安隆事件為借鏡,投資人更要避免投資過於複雜的企業、注意經營管理階級的持股情形、評等機關的資訊僅供參考、留意股價是否持續走高等,因為,安隆五鬼搬運的手法不僅欺騙了投資大眾,更使華爾街的股市專家們栽了個大跟斗,這個連專家都拿它沒輒的企業,投資人還是少碰為妙。其次,投資人也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犯了投資大忌—道聽塗說,茫然聽信別人的建言,賠上自己的血汗錢,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在投資前謹慎思考,蒐集完整的資料,分析標的,做自己的分析師,不讓自己投資的股票成為下一個「安隆股」,是投資人要學習的目標。
八、結論
安隆案及安達信會計公司暨顧問公司的醜聞,目前以進入司法調查的階段,它對美國有多大的衝擊?對企業文化與會計制度有帶來多大的反省,現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在自我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希望都可以再不久的將來獲得另人滿意的解決之道。
企業業經營的良窳攸關經濟發展甚鉅,有健康正常的企業經營理念,才可能創造出企業的永續經營,企業能永續經營才可能有好的經濟發展,這是環環相扣的關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灣從以前的經濟奇績到現在的不景氣,絕對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許多企業對於經營不當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只是一再地欺騙,一再地粉飾太平,缺乏誠信,導致投資大眾失去信心,對於企業不再相信; 當企業界成天抱怨經濟不景氣或政府政策不當的同時,是否也該好好的自我檢討一番,自己本身有重視企業的誠信嗎?唯有企業重視企業的誠信,才能挽回投資大眾對於企業的信心,這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阿!
九、參考資料
1
會計研究月刊195期 196期 197期 198期
2
實用月刊 美國恩龍公司破產事件之省思 2002.6月期
3
工商時報 論壇 91/07/18
4
工商時報 企業衰敗 肇因十大弊病 91/05/14
5
經濟日報 美企業改革法案 參眾兩院通過 2002/07/27
6
經濟日報 傳統財報有盲點 企業價值報告可補強 2002/04/21
7
大紀元 美歷史最大公司倒閉案:能源巨子傳將申請破產 2001/11/30
8
中時新聞網
Dec 19, 2006
A new start...
Really, I do not know clearly why I have the burden to build up this blog. To share my life? to communicate with someone? or to record my thoughts and knowledge?
I am not sure.
But I really have a burden to start a new life, which is active and pursuing.
"I pursue toward the goal for the prize to which God in Christ Jesus has called me upward" Philippians 3:14
I am not sure.
But I really have a burden to start a new life, which is active and pursuing.
"I pursue toward the goal for the prize to which God in Christ Jesus has called me upward" Philippians 3:14
Subscribe to:
Posts (Atom)